首页 > 北京新闻 >

三地空气质量明显改善,未来将严格落实网格化监管

2018-03-02来源:首都信息港

  3月1日电 (记者 尹力)3月1日,北京天蓝。过去这样的蓝天会吸引不少人拍照上传社交媒体,但如今,微信朋友圈里被蓝天刷屏的盛况已不多见。这是因为随着京津冀三地积极推进区域协同治污,空气质量明显改善,蓝天也不再“物以稀为贵”。 

 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,京津冀三省市打破“一亩三分地”的思维定式,“一张图”规划、“一盘棋”建设、“一体化”发展。其中,雾霾少了,蓝天多了,是民众看在眼里、喜在心里的变化之一。 

  据官方通报数据显示,2013年至2017年间,北京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了50天,重污染天数减少35天;河北省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73天,重污染天数减少51天;天津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64天,重污染天数减少26天。 

四项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在过去的3年里,京津冀治霾进展显著。

 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介绍,据不完全统计,3年以来,京津冀三地累计共压减燃煤消费4030万吨,淘汰化解过剩炼铁产能4000余万吨、炼钢4100余万吨、焦炭1600余万吨、水泥5300余万吨、平板玻璃5100余万重量箱,关停退出高污染企业3500多家。

  京津冀区域四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,空气质量取得了整体改善。2016年,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PM2.5、PM10、SO2和NO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71、119、31和49微克/每立方米,较2013年分别下降33%、34%、55.6%和4.5%。

  中国环科院研究员柴发合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,这意味着“大气十条”提出的2017年京津冀地区PM2.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%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。

  “公允地说,京津冀地区的地方政府治霾决心非常大,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,也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效。”张永生表示,但这种成效并没有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,远未实现区域空气质量达到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》要求的微克/每立方米,需要付出更多努力。

  2月28日,陈吉宁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措施。

  从重点工程来看,加紧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,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;加快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,2017年实现东部地区所有燃煤机组完成改造;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,对无证或不按证排污的企业实行按日处罚,情节严重的要依法关停。

  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·白克力透露,能源局会同国家发改委、住建部、财政部、环保部等正启动编制“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”,9个调研组已完成北方各地调研。

 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,国家能源局将开拓“煤改气”气源,创新支持机制。一是明确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“2+26”共28个城市为重点的冬季清洁取暖“煤改气”气源保障重点项目,布局规划和保障措施,目前已完成专项调研。二是督促三大油气企业加大采暖季上游供气力度,保障气源。三是以河北省为重点,推动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重点地区“煤改气”融资和优惠信贷支持。

  陈吉宁透露,未来将严格落实网格化监管。环保部已将热点区域按3×3km划分网格,要全面排查网格内的工业污染源和燃煤锅炉,列出清单,明确责任。

  在机动车污染治理方面,环保部将加快构建全国机动车排放监管平台和技术支撑体系,各地要加强与公安部门联动,开展高排放机动车专项执法,依法严惩超标排放车辆。
  据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透露,北京将继续深化与天津、河北等周边地区合作机制,推进健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标准体系,统筹推进区域清洁能源供应、产业绿色发展绿色转型、交通领域污染减排等,推进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

相关报道

北京悦读